7月18日,随着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环境保护厅联合发布《关于化解过剩产能提升大气质量实施水泥行业夏季错峰生产的通知》文件,洛阳同力水泥的夏季错峰生产正式拉开帷幕。
说到错峰生产,建材行业的人士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洛阳同力水泥企业已经实施两年的冬季错峰生产,即为了缓解北方采暖区冬季雾霾,缓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而在北方采暖区统一进行的停窑活动。
自2014年3月,全国两会上数十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建议在北方五省区水泥企业实行采暖季错峰生产机制,到2016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明确要求“采暖地区的采暖期全面试行水泥熟料错峰生产”以来,北方地区洛阳同力水泥企业的冬季错峰已经从一个创举变成了水泥行业的一项基本产业政策。
尽管“错峰生产”已经不再是水泥行业的新鲜词,但是,当这个针对冬季重叠燃煤应运而生的“错峰生产”,突然与夏天建立了联系,对于行业来说却更像是一个崭新的议题。
“冬季错峰是将水泥生产期与采暖高峰期错开,那么夏季错峰错开的是什么?”“冬季错峰生产是保护环境与化解过剩产能双管齐下,夏季错峰生产又为了什么?带来什么?是不是借着‘错峰’的壳停窑而已……”诸多疑问随着夏季错峰的兴起而衍生。
关于“夏季错峰”是否真的是“错峰”,从《通知》中已略窥一二,建材行业协会负责人也给出了更加深入的解释:随着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臭氧浓度有明显升高趋势,而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氮氧化物是产生细颗粒物和臭氧的前提物,是影响空气质量不达标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据相关资料显示,整体电力资源中火电比重约占90%,火电的获得需要燃烧煤,势必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粉尘等空气污染。在夏季民用、农业用电高峰时,叠加水泥生产的高用电量,对大气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因此,夏季错峰生产主要是将洛阳同力水泥的生产期与臭氧浓度高峰期、夏季用电高峰错开,以提升大气质量。
虽然“夏季错峰”看上去是为了缓解夏季容易产生的大气污染而为之,但“夏季错峰”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去产能。
根据《通知》要求,这长达40天的夏季错峰生产工作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分为两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自2016年6月20日至7月10日,第二阶段自2016年9月1日至9月20日,分别主动停窑20天。据记者了解,分两阶段短时间停窑有其必要性,一是为了洛阳同力水泥企业有足够的熟料库存,确保市场不断供,确保客户需求,应对来自于外省水泥企业的竞争;二是考虑到今年9月4日~5日将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配合其提升大气质量的需求。
但两个阶段的错峰停窑工作都将按照“政府倡导、协会组织、企业参与”的原则实行。即,首先由山东省经信委和环保厅联合会下发通知,即《关于化解过剩产能提升大气质量实施水泥行业夏季错峰生产的通知》,明确全省范围内水泥企业自2016年6月20日至7月10日,9月1日至9月20日开展夏季统一停窑减排行动;
冬季错峰生产,经历了从一份两会提案到成为一个明确产业政策,从新疆、东北地区以及部分华北地区试点到整个北方采暖地区的采暖期全面试行水泥熟料错峰生产的全过程,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夏季错峰生产,虽然取名自于冬季错峰生产,同时也已被众多水泥企业拥护,被奉为“化解过剩产能,提升大气质量”的万全之策,却仍然存在争议。
在这些对夏季错峰持反对意见的企业中,有些企业在质疑夏季错峰的目的;有些民营企业对于洛阳同力水泥以及中国联合水泥两大企业主导不同程度存异议;还有一些外资企业不理解中国国情下的夏季错峰有何更加深远的意义……
针对这些异议,建材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政府的《通知》其实到7月中旬,即水泥企业夏季错峰第一阶段结束后才姗姗来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次夏季错峰停窑的统一步伐。不过,7月中旬《通知》下发后,余下尚未加入夏季错峰的的6家企业中已经有企业表示将参与到第二阶段错峰生产中。
此外,目前这种“协会组织,大企业主导”的组织形式让中小企业存在一定的误解,夏季错峰具体怎么执行还值得商榷、研究和改进。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更多深层次的原因有待我们深入挖掘。